约堡大学
埃德蒙•安宁
摘要
为了更好的服务公共和社会利益,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施行“仁政”,实现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几千年来追求的治国之道。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核心,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社会福利和扶贫项目使人民过上更好和更充实的生活。在本文中,我认为中国以实现百姓福祉为核心的“仁政”创造了一个充满仁爱和宽容的社会形态。我会阐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应该如何学习中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去建设以人民福祉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习近平主席; 扶贫项目;仁政;中国;马克思社会主义;儒家社群主义。
引言
50年来,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治理中国的最好方式,其成效远远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多数民主”的政府形式。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以人民福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佟, 2011; 蔡, 2015; 习近平治国理政III, 2018: 159)。这种执政理念具有社群主义的特征,它把社会的和谐、安定和社会福利放在首位(Bell and Metz, 2011)。基于此,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能力为中国13亿人民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习近平治国理政III, 2018: 159)。
中国共产党当前的奋斗目标一方面是在2050年以前,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政府承诺秉持以人为本的治理和发展理念(习近平治国理政III, 2018: 159)。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之道,既为公民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扶贫攻坚,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建设全民共享的绿色环境。例如,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的人均GDP从1969年的89.5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0262美元(Mok, 2020);此外,生活在每天1.90美元以下的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6.3%显著下降到2016年的0.5%( Mok, 2020)。
鉴于上述提到中国执政的显著成就,本文将剖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国理念以及其在保障人民福祉方面取得的成功。我将展示现代中国的治国理念与中国儒家伦理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以社群为中心的伦理。此外,我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治国理念是一种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致力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构建其人民命运共同体、为所有公民创造健康的气候和环境,确保所有公民的和谐共处(习近平治国理政III,2018:296),这是一种是当今世界普遍需要的政府制度。
这篇文章以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中国在围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我知道,这一致力于建设富强繁荣的中国的仁政治国体系,无法在本文中全面阐述,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和医疗保健设施建设等。以上所述都是仁政治国的范例,本文主要关注研究中国的扶贫项目,并简要介绍其在保障社会安全方面所作的举措,来阐释中国的“仁政”。
本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我将阐述中国儒家伦理的主要含义,以便为更好地理解第二部分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治国理念奠定基础。 在第三部分,我概述了中国治国理政的成就,这证明了它是一个以公民福祉为中心的政府制度的论点。在最后一部分,我建议非洲国家认真效仿中国的治国方法,因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和中国有着非常相似的社群注意文化和伦理价值观。
中国儒家传统思想
我认为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来看待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心是人民的福祉,这正是中国儒家传统所一直追求的。在本节中,我将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与已经存在了两千五百多年中国儒家伦理观之间的联系。
儒家传统是一种可以追溯到近三千年前的以书面形式传播的传统,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被解读(Bell and Metz, 2011)。中国儒家的价值取向是基于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Bell and Metz, 2011; Segun, 2020),儒家思想体系是一种重视促进人和社区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价值观。因此,个人的快乐是在社区成员之间的友谊和随之而来的责任之间寻求的(Bell and Metz, 2011)。
儒家思想认为美好的生活就在“此时此地”; 在我们死后,生活并不会变得更好(Bell和Metz, 2011)。 考虑到“此时此地”的优先性,中国发展了一种政治制度,其唯一目的是确保此时此地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幸福。 它通过建设和平社会、减贫、合理的气候政策和倡议以及安全倡议来实现这一目标。 在对中国的世界观、伦理和文化进行了合理的阐述之后,在下一节中,我将中国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定位为一种基于上述儒家伦理原则和文化价值的人文主义观的执政类型。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之道
与西方国家的多数民主不同,中国实行的是以马克思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执政制度。 这种政府体系与儒家价值观紧密联系,如“忠”、“恕”、“仁”、“人性”和“勤奋” (Liu, 2021)。 如前所述,“忠”意味着忠于分配给某人的角色; “恕”是指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仁”或“人性”意味着确保社会成员的繁荣和幸福。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目前由2012年就任国家主席的习近平主席领导(习近平治国理政Ⅰ,2018:3)。通过习近平主席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繁荣的中国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习近平治国理政Ⅰ,2018:3)。中国共产党的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医疗卫生、宜居气候、创造就业、扶贫工程等方式,确保中国人民和睦相处、富强幸福。(习近平治国理政Ⅰ,2018:3)。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服务人民群众需要的责任,特别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中国共产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执政基本原则(习近平治国理政Ⅰ,2018:6),我在上一节已经讨论过了。中国共产党相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能够引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富强的最佳治理形式。 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精神和宗旨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其他形式的全面进步”(习近平治国理政Ⅰ,2018:6)。
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独特之处在于走理论化和解决问题的道路,非常的行之有效。 现在的中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识形态如何解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实际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确保国家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习近平治国理政Ⅰ,2018:181)。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秩序可以通过建立诸如国家和谐、稳定、和平与安全等价值观来体现(习近平治国理政Ⅰ,2018:181)。这些价值观并非孤立于我之前概述的儒家价值观。建设和谐、和平、稳定的社会,就是每个人都必须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时代呼唤、改革创新为突出的民族品格,认清和发扬“仁”的本质,以人为本、正直、正义、和谐。(习近平治国理政Ⅰ,2018:182)。这意味着社会成员有责任培养促进繁荣、正义、平等、奉献、友谊、和谐和文明的价值观。(习近平治国理政Ⅰ,2018:188)。培育这些价值观,意味着公民必须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把中国建设成为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
中国共产党实现其和谐社会前景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建设有效的安全防卫举措来保护其公民和他们的福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国家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发在维护国家安全领域的先进技术(习近平治国理政Ⅰ,2018:219)。 中国共产党以造福人民的福祉为目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并将其应用于维护国家安全。习近平主席说